您现在的位置: 滋神沐灵苑 >> 文章 >> 出路的探索 >> 思辩 >> 正文
论语别裁(上论) 子罕第九       
论语别裁(上论) 子罕第九
[ 作者:南怀瑾 | 转贴自:不详 | 点击数:11901 | 更新时间:2003-09-20 | 文章录入:华灵子 ]
思,太崇高了。有些佛教 徒或研究佛学的人,把这句话当成真的了,说释迦牟尼没有天灵盖,殊不知这是崇 高伟大、没有止境的意思。“钻之弥坚”,是赞叹孔子人格与学问造就的深厚,越 钻研越厚实。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如果这两句话照字面讲,孔子有隐身法了, 以武侠小说来看,功夫很高,抓不住了。看见他在前面,追过去追不到,他突然又 到了后面,好像太极拳、八卦拳,内功到了家似的。实际上四句话连起来,可用一 句土话解释,就是“这个人摸不透”。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,人格到底多么崇高, 无法估计,所以用这四句话的文学境界来形容,益见孔子的伟大。这是颜回跟从孔 子,对孔子所加赞叹的结论。对于一个哲学家,一个民族文化伟大的圣人,譬如西 方人尊重耶稣,以后都变成宗教性的“神格化”,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,而犯了“高 推圣境”的毛病,把圣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,好像摸不到顶,事实上是否这样呢? 这点我们要注意。事实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。我们反过来,随便找一个乡 下很土的种田人,一个老实人,对他研究研究看,就可发现一个平凡的人,也就是 一个伟人。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,最后是最平凡。如感觉到不凡,那是犯了“自 命不凡”的毛病,有了这种心理,就可见这个人有限。真正了不起的人,看起来是 最平凡的,所以在哲学的观点上,就有“大智若愚”的说法。如果真有学问的人, 学问到了家,自己又变成很平凡、很普通,不“自命不凡”,那就是颜回所讲孔子 这四句话的境界。 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 下面跟着说孔子教育人的态度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”。注意“循循”这两个 字,“循”是跟着走。不但是教育如此,作人处世也是如此,讲理论容易,做起来 很难。在学校里教学生,就常会感到非常讨厌,有时候心里会想:“你还没有懂? 真蠢!”当我们有了这个心理的时候,马上感觉自己到底不是孔子。颜回这里说孔 子,对学生不会发这种脾气。“循循然善诱人”,教育是诱导的,东方和西方都是 一样。什么是诱导?这是好听的名词,说穿了只是“骗人”而已,善意的“骗”。 好像小孩子玩火柴,这是多危险的事,你如说不准玩,他非玩不可,就要赶快拿另 外一件玩具骗他,要诱导他,使他觉得别的玩具更好玩,把火柴丢了,来拿其他的 玩具。这就是“循循善诱”,就是这样“骗”人。 教育如此,推而广之,诸位出去做领导的人,从事政治,都要做到“循循然善 诱人”。“循循然”就是循他的意志,循他的个性,循他的道理,把他带一个圈子, 还是把他带上正路。人性就必须这样处理。所以从孔门思想的推演,到了孟子讲到 人性,就主张堵不得的。你说:“不可以!不行!”他就非做不可。尤其是对一个 小孩的教育,你说不准,他非反抗不可,至少在心理上反抗,表面上你是父母、是 老师,听你的,但心里非常反感,从心理学来看,就只这一点反感,慢慢积累起来, 到最后他对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习惯了。越是受压制的孩子,反抗越大,所以 要想办法,循循然善诱。当然有时候有例外,像军人带兵,老实说没有那么多理由, 命令就是命令,教你如何就如何,没有理由,因为战场上必须这样,也就是孔子说 的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平常的教育则还是要“循循然善诱人。”像对年 轻人有一件事就感觉得到,有些书越禁止,他越偷偷的看。所以循循善诱是一个原 则。方法怎样运用,则和用兵一样,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、品格而施教,不勉强人,不压制人,不挡住人, 把门打开给他看,诱导他进去。但用什么诱导他呢?用什么“骗”他呢?“博我以 文,约我以礼。”所谓人文的学问,就是这两句话。什么是“博我以文?”就是知 识要渊博。我时常感觉到,现在的教育,从五四运动白话文流行以后,有一大功劳, 知识普及了,现在的青年知识渊博了,这就是“博我以文”。尤其现在加上传播事 业发达,每个家庭有电视,在社会上有电影、报纸、刊物、广播,各种传播知识的 工具,以致现在十几岁的青年,对于常识,比我们当年二三十岁时还知道的更多。 当年我们书是读得多,对于普通知识还是傻傻的。乡下出来,看到飞机、轮船,还 叫“飞轮机”、“火轮船”。现在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。可是知识越渊博, 学问越没有了,缺乏了下面“约我以礼”的涵养。我们要了解,“博我以文”的“文” 并不限于文字,而包括了一切知识。知识要渊博。但知识越渊博的人,思想越没有 中心。所以中国政治,在过去领导上有一个秘密。当然,这在历史上不会写出来, 任何一个皇帝成功了,都不会传给徒弟的。这秘密是什么呢?他尽管采用知识多的 人,渊博的人,而真守成的干部是找老实而学识不多的人,他稳得住。凡是知识越 渊博的人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[11] [12] [13] [14] [15] [16] [17] [18] [19] [20]  下一页

上一篇文章:论语别裁(上论) 泰伯第八
下一篇文章:精神生活的哲学
   发表评论 | 告诉好友 | 打印此文 | 关闭窗口
热门文章
 
推荐文章
 
相关文章
· 为之而震撼!--所以我永不杀…[754]
· 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 少…[736]
· 视频:遏止全球暖化的「三…[768]
· 视频: 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…[722]
· NASA SOS[743]
 
· 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[887]
· 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、光…[1075]
· 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,给…[1089]
· 舍气度之局限,得志量之恢…[1431]
· 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[1498]
 
· 于丹《论语》心得 人生之…[934]
· 论语别裁(上论) 泰伯第八[11687]
· 论语别裁(上论) 述而第七[12115]
· 论语别裁(上论) 雍也第六[3385]
· 论语别裁(上论) 公冶长第五…[10568]
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
    没有任何评论
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